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23
2025
-
08
“一线工作法”大家谈④|经营管理的好办法,都是“跑”出来、“干”出来的
一路走来,“一线工作法”大家谈已办到第四期,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真正有用的方法,往往都来自于离问题最近的地方。
前几期,我们聊过如何真正“沉下去”、怎样在现场发现真问题,很多同事反馈说,“一线”这个词,越来越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逻辑。这一期,我们依然聚焦“一线”——请来了三位常年扎根业务前沿的实战派:西华天然气公司经理闫赛、黄淮市场运营出身的“多面手”、现任物流与集配业务分管负责人姚文博以及黄淮股份水果运营部经理袁洋。
他们一位守护能源安全与民生服务的“地下脉络”,一位是从商户沟通、区域腾挪、集配上线等“硬仗”里一步步走出来的农批一线“老兵”,还有一位经营生鲜流通中鲜活易变的“地面战场”,岗位不同、场景各异,但对“一线”的理解却出奇一致:政策能不能落地、执行有没有效果、用户满不满意,关键都不在办公室,而在那一线现场的泥土味、烟火气与真声音。
这些经验来自一次次跑现场、一遍遍对流程、一场场与用户和员工的真实交互。我们希望,他们的分享不仅能带来启发,更能推动你我更多思考:我的“一线”在哪里?我是否真正做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
闫赛
用“一线工作法”——摸实情、解真难、带团队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践行“一线工作法”对打通安全、经营、服务“最后一公里”、筑牢“强双基工程”根基至关重要。结合工作实际,我的思路和探索主要有三方面:
一、扎根一线“摸实情”,让管理决策接得住地气
“一线工作法”的核心在于“情况在一线掌握”。我们要求中层每月至少3-5天深入一线及用户服务现场,并携带三个“清单”开展调研:
一是“安全隐患清单”。对照系统内已有隐患,对管网、设备全面排查,深挖根源,不放过任何细节。
二是“经营效益清单”。聚焦乡镇市场开发、增值业务推广、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考察与数据分析,寻找提升效益的新路径。
三是“用户服务清单”。每月拜访重点用户,直接倾听他们对服务态度与质量的反馈,努力让用户满意。
只有通过实地调研,才能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管理决策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贴合实际。
二、扑在一线“解真难”,用闭环思维抓落实
“一线工作法”强调“问题在一线解决”,关键是做到“闭环抓、抓闭环”。我们在一线建立“发现-处置-反馈”全流程机制:一旦发现安全隐患、经营难题或用户服务中的不足,立即启动应急程序,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限。责任人必须快速响应、现场处理,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处置完成后,结果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用户,实现闭环。此外,还应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对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进行复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三、盯着一线“育团队”,让“双基”建设强在根上
“一线是最好的练兵场”。我们运用“一线工作法”带队伍,聚焦团队建设:
一是练“战斗力”。在应急抢修、冬季保供、危险作业等关键任务中,带领团队现场分工、事后复盘,让每个人清楚自身在闭环中的角色。
二是聚“凝聚力”。关注一线员工的“小事”,比如准备防暑药品、发放劳保用品、看望生病家属等,用细节让团队团结一心。
三是强“执行力”。推行“一线看板管理”,将“每月隐患整改率”“投诉响应速度”“经营业绩达成指标”等指标公示在部室,对表现优秀者当场表扬,对存在差距者共同分析原因,避免“考核在纸上、问题在现场”。
四、几点探索思考
对照集团要求,想要快速落地“一线工作法”,我的感悟是用“六抓”思维针对性整改:
1. 用“具体抓、抓具体”破解落实不足:中层要把“一线指挥”细化为“三个明确”——隐患具体位置、用户具体诉求、团队卡点具体环节。比如推行“一线工作台账”,跟盯记录“亲自解决的3个具体问题”,杜绝空落实。
2. 用“闭环抓、抓闭环”加强跟踪弱项:按照“经验在一线总结、成效在一线体现”的要求,建立“双回访”机制。安全整改不仅看“是否完成”,还要3天后回访“是否反弹”,形成“部署-执行-复盘-优化”闭环。
3. 用“抓团队、团队抓”加强团队协作:例如在乡镇市场开发等重点工作中,推行“中层带组制”——中层必须亲自带队,与业务员、村委共同制定方案,其他部门协同配合,既体现“亲力亲为”,又传递“协作共赢”的理念,打造有执行力、有凝聚力的团队。
总之,践行“一线工作法”,要真正把管理做实、把团队带强、把问题解决,让“强双基工程”在一线落地生根。
姚文博
深耕一线强根基 实干笃行启新程
两次参加会议,让我深受启发。从最初的概念认知到如今的深度认同,这一转变源于我多年一线工作实践的深切共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黄淮市场运营管理的一线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一线工作法”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卷起裤脚蹚泥水”的落实哲学;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的行动指南;更不是温室里的盆景,而是“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成长熔炉。作为在黄淮市场一线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我历经过市场运营、冷库管理、物流调度和集配、渠道拓展等多个工作岗位,始终坚信:“一线工作法”是破解市场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是锤炼黄淮队伍的“大熔炉”,更是推动市场未来发展的“发动机”。
现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对“一线工作法”的具体认识及未来在分管部门工作中践行“一线工作法”的若干举措。
一、心得体会:在“泥土里扎根”,在“实干中生长”
(一)一线是“问题的源头”,也是“答案的起点”
农批市场的管理千头万绪,但所有问题的本质都能在一线找到答案。2018年黄淮市场蔬菜A棚面临腾挪改造,商户起初拒绝搬迁,工作推进缓慢。我和运营同事连续一个多月每天凌晨5点到晚上8点逐个对接商户,了解每家的具体需求和顾虑,针对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最终顺利完成180家商户的腾挪安置及回迁工作。
2024年3月至5月,市场在水产海鲜区统一更换智慧秤,商户刚开始不理解。我带领东区管理员挨家挨户沟通,从诚信市场建设到商户实际需求,扎实开展工作,成功为该区域更换65台秤。此外,东杨庄招商搬迁、大葱区搬迁、三轮车上牌管理、周转筐统一管理等多项工作,均通过扎根一线得以有效推进。从一线管理员走到管理岗位,我深刻体会到:脱离一线的“决策”是“空中楼阁”,不沾泥土的“方案”是“纸上谈兵”。
(二)执行是“能力的试金石”,更是“担当的练兵场”
黄淮集配作为市场培育的新增长点,自4月23日上线以来,面临多种挑战。但我坚信“哪里有堵点,哪里就是一线”。我带领团队建立问题清单,分轻重缓急逐项解决、优化调整,让平台不断爆发新活力,推动平台持续改进,目前集配平台的规模和客户数量已实现快速增长。这一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线的执行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既要“敢啃硬骨头”,又要“善解连环扣”。
(三)人才是“团队的核心”,需在“实战中锻造”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我对此深有感触。在担任中层管理者后,我每年梳理部门重点工作时,会将重点培养对象编入项目小组,让其在实际任务中锻炼成长。现任物流仓储部经理娄贺晟的快速成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从职场新人成长为部门经理,开拓了黄淮物流及集配新业务,其成长关键在于持续参与市场商户腾挪安置、三轮车管理、统一装卸、抖音直播等重点难点工作,在实战中不断进步。这充分印证:一线是最好的“人才孵化器”,给平台、给机会、给任务才是最好的培养方式。
二、下一步做法:以“机制化”保障,向“纵深化”推进
(一)固化一线实践机制,让“沉下去”成为常态
我从一线成长起来,深知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深知工作推进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线,深知到一线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接下来,在我分管的部门中,将常态化开展“一线调研日”,每周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问题速解”响应机制,对部室人员、商户反馈的问题全面梳理、清单管理、逐项销号,确保问题及时解决、绝不拖延上交。
(二)给机会、给任务培育人,让“练出来”形成人才梯队
结合多年带团队经验,我深知培养人最好的路径就是给机会、给任务,让人在事中锻炼成长。下一步,我将以“人在事上练”“强双基工程”“品牌建设”“课题研究”“创新项目”等为抓手,在干事中培养人、挖掘人,鼓励“多岗位历练、全链条成长”。
(三)深化多部门联动,让“联起来”提升效能
作为分管物流、冷库、供应链的多部门协调者,我深知部门协同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的不足。接下来,我将推动资源整合,开拓更多的新业务;加强渠道拓展与黄淮集配的联动,通过“联起来”提升效率。
让一线工作法成为“习惯”,化为“基因”
黄淮市场的发展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扎根一线、真抓实干。下一步,我将以“机制化”保障实践深度,以“人性化”激发团队活力,让“一线工作法”从“方法论”变为“行动力”,从管理层要求变为全员自觉。我坚信:当每个岗位都能成为“一线”,每个员工都争当“先锋”,黄淮市场的明天必将在实干中绽放新的光彩!
袁洋
办法永远在一线
这次学习让我感触很深。“一线工作法”中所体现的实践智慧和辩证思维,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强双基”、破难题、提能力的新思路。
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一线工作法”,是工作开展的根本方法。所谓“一线”,从来不是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工作推进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线。农业发展遇阻,田间地头就是一线;项目推进卡壳,施工现场就是一线;矛盾调解困难,群众身边就是一线。只有深入这些真实的一线,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发现最核心的问题。就像我们正在推进的水果市场提档升级工作,只有真正走进商户中间,了解他们的实际经营需求,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搬迁腾挪十步法”。办法永远在一线,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的答案,往往就藏在与商户的交流中、埋在实践的摸索里。从决策到执行的那“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靠文件传达就能打通,唯有脚步向下、真正深入,才能让政策落地生根。
辩证思维的运用,让工作方法更有深度。处理矛盾,既要分析个性原因,也要总结共性规律,这样才能既解决眼前问题,又建立长效机制。这种思维告诉我们:面对复杂任务,既要“解剖麻雀”,也要胸怀全局。正如“十指弹琴”的比喻,各项工作看似独立,实则彼此关联,只有统筹安排、协调节奏,才能避免顾此失彼,实现整体推进。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解决难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会上谈到,刚到一个新岗位时,面对千头万绪,正是靠“现场工作法”一步步打开局面——带着问题调研、盯着难点办公、把会议开在一线、让方案接受实践检验。这种扎实作风,也印证了“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道理:干部冲在前、干在先,团队自然跟上。榜样,永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
会议结束时,“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句话,让我久久回味。这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工作没有终点,只有更优。只有持续精益求精,才能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作为亿星的中层管理者,我们要真正把“一线工作法”融入日常,让“实干实践”成为自觉,在岗位上不断磨练意志、增强本领、强化担当,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书写价值,才能真正不负时代、不负期待。
“一线工作法”大家谈
从能源保供到水果贸易,从农批运营到物流集配——我们再次看到,“一线”虽有不同场景,但背后的逻辑相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永远发生在一线;真正可靠的办法,永远来自现场。
他们所强调的“闭环思维”“清单管理”“带组实干”“在事中练人”,都不是宏大口号,而是可复制、可落实的具体动作。一线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它检验的是决策是否有效,磨砺的是团队是否成熟,最终定义的,是我们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
愿我们持续保持“一线状态”:不仅人走下去,更把心带下去;不仅问题解决掉,还要把方法沉淀下来。下一期,我们将继续邀请更多同事,分享他们眼中的“一线工作法”。如果你也有好的经验与故事,欢迎一起来聊。一线之路,步履不停;实践之谈,下期再会!
实时新闻
相关下载
电话:0394-8381372 0394-8383142
版权所有 © 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3018610号 营业执照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郑州 SEO
电话:0394-8381372 0394-8383142
版权所有 © 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